發(fā)布日期:2017-11-02
遲發(fā)型阿爾茲海默癥通常會在65歲發(fā)病,當出現(xiàn)記憶丟失、語言退化等癥狀時,大腦已經(jīng)失去大量的神經(jīng)元。麥戈文醫(yī)學院的研究團隊認為,40歲大腦突然衰老可能是尋找生物標志物(預測阿爾茲海默癥)的最佳時機,能夠在大腦損傷前進行診斷和干預。
發(fā)現(xiàn)控制衰老的關鍵蛋白
這一發(fā)表在Nature子刊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》的新發(fā)現(xiàn)涉及一個關鍵蛋白——白細胞介素33(IL33),一種激活機體修復機制的蛋白質,在大腦中大量表達,負責促使神經(jīng)元恢復健康。
Yahuan Lou教授和團隊是在研究小鼠卵巢功能缺陷時第一次注意到IL33的功能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當移除IL33,卵巢收縮速度顯著快于正常水平。所以,如果大腦缺乏IL33,會造成哪些影響呢?
為了尋找答案,Yahuan Lou團隊和精神病學教授Joao De Quevedo、Mitchell中心老年癡呆研究助理教授Ines Moreno-Gonzalez合作發(fā)現(xiàn),一旦缺乏IL33,中年小鼠(相當于人類的40歲)的大腦神經(jīng)元會突然轉向衰老、退化,直至患上老年癡呆癥。
“我們認為,衰老是一個逐漸發(fā)展的過程。但是,試驗中這些腦細胞卻不‘按常理’。”文章通訊作者、生物學教授Yahuan Lou強調道。
Joao De Quevedo教授(左)和Yahuan Lou教授(右)
提供治療癡呆的新思路
新加坡一研究團隊曾進行過一項試驗——用小鼠模型模擬家族性早發(fā)型老年癡呆癥。當他們給癡呆小鼠注射IL33蛋白后,大腦中的老年斑會減少。但是,他們并不知道為什么。“現(xiàn)在,我們找到了原因。” Yahuan Lou教授解釋道。
而且,人為注射IL33蛋白只能暫時減緩癥狀,并不能完全治愈這一疾病。這種影響大約持續(xù)2周(相當于人類的幾個月)。Yahuan Lou認為,應該找到一種刺激大腦自己補充IL33的方法,才能達到真正治療的預期。
老年癡呆癥有很多致病因素,包括神經(jīng)炎癥、異常衰老、吸煙、感染等。IL33缺乏是一個新思路,值得我們深究并挖掘潛能。
參考資料
Brain's response to mid-life surge in cell aging starts or ends a path to dementia
來源:生物探索(微信號 biodiscove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