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日期:2017-04-28
近日,醫(yī)學領域再出新突破,美國科學家研制出了人造子宮,讓早產羊羔得以在其中存活并持續(xù)發(fā)育長達1個月,該項研究發(fā)表于《自然·通訊》雜志。
據了解,這個新研究來自美國美國費城兒童醫(yī)院胎兒診斷和治療中心,研究人員用塑料做成類似子宮的容器,并在其內裝滿了獨特的實驗室生產的液體和鹽,這個系統有效地模仿了子宮內的情況。因為發(fā)育中的肺無法呼吸大氣中的氧氣,這個步驟允許發(fā)育中的胎兒來呼吸流入和流出袋子的人造羊水,它還包含為了健康發(fā)育所有必要的營養(yǎng)和生長因子。此外,該人造子宮還接有人造子宮接有專門管道,每天注入定量“羊水”,確保生活其中的羊羔獲得新鮮供給。
研究中,研究人員對8頭早產羊羔進行了測試,其中5頭相當于23周人類早產兒大小,另外3頭孕周略長,研究人員把早產羔羊放置在流體薄膜袋中,然后將臍帶附著到模仿母親胎盤的外部充氧器。這使得胎兒能夠用自己的心臟將血液輸送到身體和子宮外,而不需要外部的幫助。
早產羔羊被密封在袋子里,隔離在無菌環(huán)境中,并保護免于受到壓力和光線的變化,時間長達28天,在這段期間,它們保持健康、自然發(fā)育、呼吸正常、睜開眼睛、移動、而且甚至長出羊毛,也沒有表現出有并發(fā)癥。
目前,研究人員正在努力調整該系統,包括縮小它的大小到適合人類嬰兒,通常為羔羊大小的3分之1。此外,研究團隊還與美國FDA局開始商談,希望能在3至5年內展開人體實驗。他們稱,無意取代人體子宮或挑戰(zhàn)胚胎生存極限,只希望探索更好方法照顧過早出生的胎兒。
據WHO統計發(fā)現,全球每十個嬰兒里,就有一個是早產兒,當早產兒太小(比如不足28周的極端早產)時,存活率就極低,不到23周的早產兒生存幾率近乎為零,23周時只有15%,24周時也只有55%。即使存活,他們也可能因早產而留下終身并發(fā)癥,比如身體殘疾、學習障礙、慢性肺病、或聽覺視覺疾患,而上述新突破的出現或將為廣大早產兒帶來福音。
來源:醫(yī)谷